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7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关于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介绍了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3种“套路”:
一是混淆概念误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言语误差,如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贷款”,有意误导或迷惑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完成线上签字或刷脸认证,签署网络贷款合同。过程中,不法机构或平台可能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窃取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转卖给其他机构用于诈骗等非法用途,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的风险。
二是不实承诺诱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欺诈性承诺、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如宣传“包过拿证”“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引诱、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在合同中模糊内容表述或设置极为苛刻且仅利于机构或平台的条款,比如若退费必须扣除高额违约金等,增加解约成本。有些机构或平台实为“壳公司”,主要目的是骗取钱财,无法提供实质服务,甚至不断变换地址逃避监管或法律责任。消费者发现被骗后,往往因机构跑路导致维权困难。
三是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只宣传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不披露较高的实际利率、年化利率、综合借贷成本,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或者在宣传时模糊收费标准,故意隐瞒额外费用,实际操作中以“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义额外收费,导致实际支付的息费远超预期。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
一是宣传内容辨仔细。虚假宣传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高额收费陷阱。消费者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夸大其词或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回报承诺、高薪酬待遇等宣传内容,应理性分析、多方查证,核实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诱惑。
二是机构资质需核实。在选择各类服务时,优先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或平台。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机构或平台业务资质,了解掌握其经营和服务范围,避免陷入不法机构或平台骗贷陷阱。
三是合同条款看清晰。签订合同前,需仔细考虑合同实质,辨别合同是贷款合同还是提供服务的一般民事合同,不轻信、不冲动,不在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约。签订合同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警惕格式条款陷阱,重点关注合同中的收费标准、退款政策、服务内容、承诺保障等条款,不要忽略风险提示信息。若发现合同中有不合理条款或模糊表述,应要求机构进行解释,或者暂停合同签订事宜,充分考虑后再作决定。
四是个人信息要保密。在办理业务时,务必谨慎提供个人信息,保管好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避免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如果发现个人信息可能泄露,应及时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个人财产安全。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海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近日多起交通事故因司机注意力不集中酿成惨剧 交通管理部门发布安全警示近期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多起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显示,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是主要原因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也给多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据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开车时使用手机、与乘客交谈、操作车载设备等行为都会显著增加事故风险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瞬间的分神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特别提醒广大驾驶员:行车途中务必保持专注,切勿使用手机或从事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同时呼吁乘客协助监督,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专家指出,保持安全车速、与前车保持足够距离、提前观察路况等良好驾驶习惯,都能有效降低分心驾驶带来的风险每位交通参与者都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的出行理念"奔富一号基金" 的第三年 以艺匠之姿共筑持续未来醉汉一觉醒来误以为酒劲已过,开车出门采购被查获,交警部门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处罚LINKIN PARK将献演欧冠决赛开球秀国家气象部门最新研究显示,今年6月我国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区域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专家分析指出,人为因素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这些区域的高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