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印发《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规剑指贵金属与宝石交易领域的高风险环节,通过调高大额交易报告门槛、构建严密监管体系,将黄金、钻石等交易的全产业链纳入反洗钱监管,为金融安全网加固添砖。
大额交易报告标准提高全产业链纳入监管
《办法》清晰界定,当客户进行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单笔或日累计现金交易金额达到人民币10万元及以上(含10万元),或等值外币现金交易时,从业机构需在交易发生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这一标准相较于2017年《关于加强贵金属交易场所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中的5万元,直接实现翻倍,更契合当下市场交易的实际体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所覆盖的从业机构范围极为广泛,从街边常见的金店、珠宝商等终端零售主体,到处于行业核心位置的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乃至各类行业协会成员,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无一遗漏。贵金属范畴涵盖黄金、白银、铂金等及其铸币、标准条锭、制品等;宝石则囊括钻石、玉石等天然宝石的原材料及首饰、制品等实物形态,全方位实现对交易主体与交易品类的监管覆盖。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户对贵金属现金交易反洗钱要求认知不足。某知名老牌金器店店员称“对新规毫不知情,此前无现金购买限制,目前大额交易无需登记”。深圳水贝黄金批发市场多家大店店员表示,尚未收到新规通知,当前大额现金购买无需登记,客户可正常交易。有店铺负责人坦言:“即便新规实施,影响也不大,按要求提交报告即可。”
构建全流程反洗钱防线 三情形触发客户尽职调查
在反洗钱实操层面,《办法》要求从业机构严格践行“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在三种特定情形下,必须开展客户尽职调查:一是现金交易金额超10万元;二是有合理依据怀疑交易与洗钱活动相关;三是对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完整性存疑。并且,需依据客户洗钱风险状况,在交易开启前或结束前完成调查工作。
具体操作中,从业机构要建立完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并明确其职责,依据业务风险等级与规模,配备专业素养过硬的人员。每3年至少要开展一次洗钱风险评估,若遇重大业务变动或推出新产品,需及时进行评估。同时,基于尽职调查获取的信息,对客户进行风险分类管理,持续跟踪长期客户的交易及身份信息变化,并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客户身份资料与交易信息,需在业务关系结束或交易完成后,至少保存10年之久。一旦察觉可疑交易,无论涉及金额大小,都要即刻提交报告。
反洗钱监管持续升级 精准堵住洗钱漏洞
由于具备交易金额大、现金交易占比高、流通变现便捷等特性,贵金属交易长期被国际社会视作洗钱与恐怖融资的高风险领域。从警方披露的诸多案例可见一斑,不法分子常常借助多地店铺大量购入黄金再转卖的手段,为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洗钱。因现金支付难以追踪,成为不法分子切断资金追溯链条的惯用伎俩。
以南京警方2025年2月破获的电诈洗钱案为例,犯罪分子精心设计“两头骗”的圈套,诱使受害者动用45万元涉诈资金购买黄金,充分利用黄金易转移、易变现的特点,顺利完成赃款洗白。随着金价的起伏波动,此类以黄金为“白手套”的电诈洗钱案件呈明显增多态势。此次新规将全产业链纳入监管范畴,精准针对现金交易监管缺口进行填补,对净化市场环境、提升行业透明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随着《办法》正式实施节点临近,贵金属和宝石行业即将迎来更规范透明的发展阶段。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合法交易基本不受影响,仅在进行大额现金购买时需配合身份登记,建议优先选择银行渠道或非现金支付方式以简化流程,并妥善保留交易凭证。从业机构则需抓紧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严格履行尽职调查、交易报告等义务,与监管部门共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这一新规的落地,既体现了央行对反洗钱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我国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定决心,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潘沈思
相关文章: